除了改變消費市場的觀念外,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還需要迅速跟上以充電樁為首的配套設施。
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限行城市的市民,最近運氣好搖到新能源指標,那么在正式決定買車之前,你應該調查什么?
“給車充電方便不方便”,看似諷刺的問題,其實困擾著大多數新能源汽車的潛在用戶。
隨意參觀幾個電動汽車論壇,可能會找到幾個用戶嘲笑他們的社區不允許安裝充電樁的帖子,買車前有多興奮,知道私人樁不能安裝后有多悲傷。
此外,充電樁安裝困難的問題來自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社區物業,由于電動汽車充電自燃事故,導致社區物業不想承擔如此大的安全風險;另一方面,社區太舊,沒有固定停車位,電容不足,電纜沒有預安裝,阻礙了私人充電樁的普及。
由于私有充電樁安裝困難,能否專注于公共充電樁?
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,截至去年,中國新能源汽車擁有量已接近500萬輛,但各種充電樁的數據約為145萬輛。換句話說,目前車樁的比例約為3.5:1。如果排除維護不當不能使用的,則此比例將進一步增加。
此外,使用公共充電樁的成本也是一個問題。以重慶為例,通過使用特殊呼叫APP查詢,可以發現充電成本為每度1.2元,停車費為每小時3元,家庭自建充電樁約為每度0.5元,無需支付停車費。
由此可見,充電問題一直困擾著新能源車主,也嚴重影響了潛在消費者的購車欲望。
眾所周知,耐力焦慮的本質實際上是能源補充焦慮。雖然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,但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普及速度遠遠落后于前者。當最基本的能源補充得不到滿足時,耐力焦慮肯定會永遠存在,這將影響新能源車型的推廣。
雖然去年中央政府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列為新的基礎設施項目,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。
首先是兼容性問題。各大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充電樁布局上堅持自己的政治。例如,特斯拉的超快速充電具有很強的排他性,這無疑不利于充電樁的大規模普及。
二是區域利用率,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研究報告《中國充電服務市場如何健康發展》,提到2018年全國公共充電設施利用率不足10%,制約充電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充電樁利用率低。許多發達地區沒有充電樁,但偏遠地區的充電樁大面積閑置。
第三,單個充電樁的效率。目前,業界普遍認為,只有每天充電7次以上,才能實現盈虧平衡。根據一份在線報告,全國大多數充電樁都不能滿足這一要求。
只有解決上述問題,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才能更加順利。
寫在最后:
在中國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十多年里,產業鏈下游的充電樁產業經歷了“賽馬圈地”的無序發展。如今,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逐步規范和發展,充電樁作為配套設施,自然需要“統一步伐”,實現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