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發改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2021年,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.1萬輛,同比增長1.6倍,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784萬輛,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一半左右。
更重要的是,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不斷增長,國內充電設施卻明顯跟不上。數據顯示,去年1-11月,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99萬輛,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的增量為70.4萬臺。充電設施的增速遠遠趕不上新能源汽車的增速。
對此,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王都表示,充換電設施按現在看是不匹配的。
因此,充電樁按理說是供不應求,可為什么盈利卻如此困難呢?
1、建充電站成本高
建一個充電樁其實成本并不高。
根據一位供應商的介紹,目前充電樁的價格來講,快充充電樁基本上在一萬塊錢左右,再加上一些施工的費用啊,成本大概在兩萬塊錢左右。
不過,這只是單樁的建設成本。據了解,充電場站建設運營費用主要有兩部分組成:高低壓設備和配套施工的一次性投資;土地租金、人員工資、市場活動等運營費用。其中,土地成本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有研究人員表示:充電樁不僅僅是制造業,它既有產能投資,又有營銷投資,背后還有大數據、信息傳輸分析、AI研發等創新投入,都是燒錢的事。
根據光大證券研究所測算,平均一個快充充電樁的投資成本需要7萬元,那么如果建立一個擁有10-20根充電樁的中小型充電站,都需要上百萬的資金。
而一位來自深圳的運營商稱,自建的1000多個快充樁前期投入在8000萬元,一個樁的成本折合8萬元。在日常運營中,土地租金和人工是最大的兩塊成本。
換言之,充電樁運營是一個重資產行業,前期投入成本高,盈利回報周期長。
那么,一座充電場站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呢?
對此,有行業人士坦言,3、4年收回成本的投資就算是不錯的了?!坝薪ㄔO補貼、穩定充電車源的場站,一年左右可以收回成本,如果建場站不需要額外擴容。但建設運營差的地方,甚至20、30年也收不回成本?!?/p>
就目前來看,充電樁運營商的盈利主要從服務費、電力差價、補貼、增值服務等幾個方面來。其中收取充電電費和服務費是大部分運營商最基本的盈利方式。
可問題是,由于充電樁前期投入成本高、投資回收期又長、充電樁利用率低,所以市面上的充電樁運營企業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。而其中最關鍵的問題,就在于充電樁的利用率。
2、利用率低不到5%
根據光大證券研究測算,要達到典型的60kW直流樁和7kW交流樁的盈虧平衡點時的充電利用率,分別需要 8.29%和 8.12%。
但是,根據中汽協王耀透露的數據,截止去年第三季度,充電補能行業整體利用率3%-5%左右,遠遠未達到平衡點門檻。
深港證券也提到,2019 年我國各地區充電樁利用率只有陜西達到 15%,其余地區利用率均在 10%以下,北京、上海利用率僅 3%、2%,要想盈利差的還不是一點半點。
如果我們以7萬元的單樁成本來看,根據各地的指導價收取0.6 元/kW的充電服務費。單樁利用率為5%,即每天使用1.2 小時,投資回收期需要4年,若再加上運維、土地、建設等其他成本,這個期限還要拉得更長。
據一位運營商爆料,目前充電樁運營方簽訂的土地租約一般是5年期限,因此運營商大多將回本時間節點卡在3年左右。換言之,運營商只有在3年后實現回本之后才有賺錢的可能性、即便如此,如果充電站運營得好,后續簽約還可能被地主方加租金,不配合就會被收回土地等風險。
3、大打價格戰
現在充電樁的市場還在初期階段,所以吸引很多運營服務商加入,有些充電樁運營服務商為了跑馬圈地,在充電樁上面大打價格戰,這樣加大了盈利難度。
此前,多個城市出現充電樁平臺拼低價搶用戶的現象,這些平臺推出直降、免服務費、秒殺大額優惠券等促銷活動,比如,山東、山西等省份前不久出現有“1分錢充電”的大額補貼。據報道,一些電動車司機手機里會下載好幾款充電樁平臺APP,獲取各個平臺的優化活動。
因此,也會出現一個充電停車位,在不同平臺上價格也會有所差異,比如,北京朝陽區的一個充電場站,傍晚時段含服務費的價格,在某個平臺每度是1.1697元,在另一平臺上則是0.7947元。每度相差3角7分多,算下來充滿一輛車的價差接近20元。
面對當前充電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的局面,部分運營商不堪忍受,去年網絡流傳出一封《深圳市電動汽車充電行業聯名投訴信》,40多家充電運營商參與其中,向主管部門和相關行業組織發起投訴,期望獲得一個保障充電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。